咸话温汤井middot14mi

—史实发掘—一、为啥这里有一支巴人武装—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队,先后在开县渠口镇余家坝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这里,他们发掘出一个大型古墓葬群。据考证,这是一个战国中期的巴人武装墓葬群,而且是三峡库区一处典型的巴人墓地。其出土出土文物共两千余件,其中有大量戟、戈、矛、剑等战国时代兵器,还有少量食用器皿。器物特征主要以巴文化为主,同时也有少量具有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遗存物。墓葬地留有明显的战争痕迹。根据考古专家自然断定,余家坝古遗址群应为军墓遗址群,为一场大型战争所留。考古学家表示,如此密集并保存完整的古军墓葬群,在整个三峡考古史上也极为罕见。据考古专家介绍,从这些墓群中共出土完整和可以修复的器物多件,以戈、矛、剑等青铜兵器为主,还有少量陶器和小型玉器。根据年《开县志》记载,开县夏商属梁州。西周为庸国地。春秋战国时,曾先后并入巴、秦。秦置郡县,今开州区为朐忍县的一部分。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刘备主四川时,分朐忍县的西北部置汉丰县,这是开州区境域特置为县的开始。远在开地设置行政区域之前的战国时期,是谁?又是什么原因在今开州区渠口镇余家坝派驻一支军队呢?这里既非边界地区,当时开州境域除食盐资源外,则无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战略的物资。就地理位置而言,更非战略要地。那么,他们在这里防守着什么?这里发生战争的原因又是什么?战争双方除了巴人武装外,其对方又是谁?中央电视台“发现”栏目曾经播出过一部关于“盐”的电视片。其中一集有战国时发生在开县余家坝的巴人墓地考古内容,并还原出战争场面。提出这次战争的原因就在于“盐”——争夺盐泉。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物资,重要的盐泉则是常常被争夺之地。争夺的盐泉在哪里?无有疑问,就在温汤井。即今开州区温泉镇政府驻地——夹清江的温泉镇河东与河西街两岸。为什么要这样认识呢?《後汉书》记述了一个巴人在首领廪君的带领下,从武洛钟离山出发,沿河而上至今巫溪。在巫有“盐水女神”自荐枕席的故事。有学者认为,这女神并非实有,而是盐泉的象征。此论很有道理。巴人占有巫的盐泉后,并没因此而止。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巴国。盐业历史学家多认定:同为长江三峡北岸流域,除了巫溪的宝源山盐泉外,还有忠县的涂井溪盐泉和彭溪盐泉。而且多认为澎溪流域的盐泉有两处:一是位于澎溪(今小江)中段的温汤井;二是云阳县汤溪边的今云安镇。清江是彭溪主源。清江河水从温汤井峡谷中间穿过。余家坝在温汤井下游35公里处的彭溪河畔,一水相连。云安镇不在彭溪河上,而在汤溪河畔。两条河各自流入长江。云安镇与余家坝的陆上道路距离约在70公里以上。战国时余家坝的巴人军队,无疑与温汤井盐泉关系密切,而与汤溪河畔的云安似乎无大关联。为了说明余家坝的这些巴人军队和发生在这里的战争与温汤井盐泉的关系,我们再看看战国时期,有关巴人重大战争的历史记载:一是公元前—年,秦楚对立,楚人扼制着向秦地的行盐道路。为此,秦国派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夺得安宁盐泉与郁山盐泉,并设置黔中郡(《六国表》与《楚世家》)。虽然秦国初步解决了盐荒问题。但在其后的二十余年中,楚国又因长江水运之便,夺回了郁山盐泉,于是秦楚之间开展了再一次争夺巴东盐泉的战争。这次战争,巴人参与了对楚的作战。因为早在周慎王五年(前),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馬錯带兵将蜀国和巴国灭亡后,将原巴蜀之地设置为巴郡、蜀郡和汉中郡。一共41个县。张仪自己驻守在江州——今重庆市区,史称“仪城江州”。巴人勇猛善战,周武王伐紂实得巴蜀之师。在战场上,巴人军队“前歌后舞”,所向披靡,史有记载。而且,战场就在原巴国之地的巴郡,秦王安能不调遣已经归属的巴人武装参与作战?二是发生在秦昭王三十六年(前)。秦昭王一面命驻守在蜀地的张若顺长江攻取楚国的巫和黔中。一面派白起绕经东边的韩国地界,突袭楚的国都郢,阻断楚国援救巫和黔中的道路。秦国占领了巴东地区(《楚世家》与《六国表》),今开州区域即在巴东境内。秦国牢牢地控制着这一带地区的所有盐泉。以至于迫使楚国向东发展,以获取食盐。三是楚人并不甘心丧失巫黔盐源,全国上下一心复国于郢,仍自据有巴东盐泉。后,秦在第三次占有巫黔中,设置为黔中郡,并为秦始皇三十六郡之一。余家坝考古后,对这里的历史分期断定在战国中后期。这些巴人武装应该属于秦国军队。所以,他们墓葬中的遗物,仍保留着巴人的特征。这符合先前巴国与秦国的关系和巴人忠贞多俊杰,不畏强暴,国亡民不亡的独立性格特质。及至东汉順帝与桓帝之时,巴人板楯蛮數次反抗。今开州地巴人属板楯族支脉。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川东板楯再次反抗朝廷暴政。这次,蜀郡太守趙溫,对巴人恩信降服,方才消弭了这场战乱。从上述在战国时,有关巴人的重大战争之历史记载,得出两个结论:(一)余家坝巴人墓地的军人系秦国巴人武装;(二)他们驻守在这里,是为守卫温汤井盐泉不被楚国占领。凡重要盐泉,皆是先被发现再被利用。当开发利用到一定规模并形成相应的影响后,才被觊觎、被抢占。由此可见,温汤井盐泉的开发利用,在战国时已经就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汉书·地理志卷八·上》关于温汤井盐业的记述,只不过是现在已发现的,见诸于文史的直接记载。无论川东任何重要食盐产地,都位于长江水系的支流河边,是古人溯河而行,临水聚居的生息之处。故在史学界有“因盐聚众,聚众成邑”的共识。由此可见,温汤井盐业至迟始于战国之前,则是没有疑义的。这里借用忠县文物管理所曾先龙先生,在《中坝遗址在三峡库区盐业考古的地位》(《盐业史研究》年1期《巴渝盐业专辑》)一文中的一段话作结束:“纵观三峡库区沿江的县市,史料记载均属井矿盐的产地,其中著名的有巫溪大宁、云阳云安,以及巫山、奉节、开县(温汤井)诸盐场。其起始年代不超过西汉时期,也就是铁器煮盐时代。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地区就没有经历过陶器制盐时代,以及原始时期对盐泉的利用和开发,只是未发现与制盐有关的遗物,或虽有零星发现而没成规模。”执笔·张金河年11月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ingzx.com/dnxxs/8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